7 月 26 日,当飞机降落在曼彻斯特机场,舷窗外的英伦风光带着湿润的雾气扑面而来时,我心中满是对未知的忐忑与期待。而当 8 月 16 日踏上归途,这段为期三周的胡弗汉顿大学夏令营经历,已在我心底绘就一幅色彩斑斓、细节丰满的文化长卷,每一处笔触都值得细细回味。
一、课堂:文化星河的漫游
夏令营的课堂由 Sunil 老师掌舵,他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领航员,带着我们在英国文化的星河中漫游。
第一周,英国文化、饮食与校园生活是核心。文化课上,Sunil 老师从巨石阵的神秘起源讲起,那些巨大的石块如何在远古时期被搬运、矗立,至今仍是未解之谜,却让我们感受到英国历史的深邃。他又谈到英国的绅士文化,从衣着礼仪到言行举止,“绅士” 二字不仅是外在的优雅,更是内心对他人的尊重与关怀。饮食课堪称一场味觉盛宴,老师为我们展示了全套的英式下午茶器具,三层点心架上,底层的手指三明治口味多样,有烟熏三文鱼味、黄瓜味等;中层的司康饼刚出炉,蓬松柔软,搭配凝脂般的德文郡奶油和酸甜的草莓酱,口感丰富又奇妙;顶层的马卡龙、小蛋糕精致小巧,甜度适中。我们跟着老师学习下午茶的 “正确打开方式”,跟着视频了解如何优雅地用银叉取食,如何搭配茶与点心,这不仅仅是吃东西,更是在体验一种英式生活的精致与闲适。校园生活分享环节,老师播放了胡弗汉顿大学学生日常的视频,清晨在阳光洒落的图书馆里专注阅读,午后在草坪上和同学讨论课题,傍晚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这种自由又充满活力的校园氛围,让我十分羡慕。
第二周,中英文化差异成为探讨重点,涵盖婚姻与约会、城市与校园等领域。在婚姻与约会文化的对比中,我们了解到英国年轻人约会更注重个人感受,双方是基于兴趣和吸引而走到一起,过程相对轻松自在;而中国传统的婚恋观,往往会考虑家庭背景、未来规划等诸多因素,更具责任感与厚重感。这种差异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不同文化土壤孕育出的不同情感模式。谈及城市与校园,Sunil 老师对比了英国的曼彻斯特和中国的上海。曼彻斯特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城市里既有承载着工业历史的博物馆、旧工厂改造的创意园区,又有充满现代气息的购物中心、艺术场馆;上海则是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典范,外滩的万国建筑群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浦东的摩天大楼彰显着当代的繁华。不同的城市性格,却都在时光的流转中焕发着独特的魅力。
第三周,英式发音、旅游与假期是学习的关键。英式发音课上,Sunil 老师耐心地为我们纠正发音,从 RP(Received Pronunciation,标准英音)的音调、重音,到连读、弱读的规则。我们分组进行对话练习,从一开始的生硬模仿,到后来能较为自然地用英音交流,那种语言韵律带来的成就感难以言表。旅游与假期部分,老师分享了许多英国人的度假故事,有人喜欢去苏格兰的高地徒步,感受大自然的壮美;有人偏爱去南部的海滨小镇,享受阳光与沙滩;还有人选择在乡村的小屋中度过假期,远离城市的喧嚣,读书、散步,享受慢时光。这种对自然与宁静的向往,和我们有时追求的热闹、刺激的度假方式形成对比,却也让我看到另一种生活的美好可能。



二、选修课:兴趣的缤纷花园
每周下午的选修课,是一片任由我们探索的兴趣缤纷花园。
Art and design 课上,老师带我们去学校附近的公园和艺术馆写生。夏日的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公园里的天鹅在湖面上优雅游弋,孩子们的笑声清脆响亮。我们用画笔捕捉眼前的美景,有人专注于人物事物的姿态,有人沉醉于光影的变幻。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尝试不同的绘画技巧,水彩的晕染、油画棒的堆叠,还可以用卡纸拼接作画,发挥想象力,每一种都带来别样的艺术体验。完成作品后,大家相互展示、点评,在交流中收获灵感与友谊。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课则实用性极强。老师模拟了各种跨文化交流场景,商务会议、社交聚会等。我们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自我介绍,如何清晰地表达观点,如何倾听并回应他人。印象深刻的是一次模拟商务谈判,我们分成不同的小组,代表不同的公司进行合作洽谈。从开场的寒暄到具体合作细节的商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运用恰当的沟通技巧。过程中,我们也会因为文化差异产生一些小 “摩擦”,比如对时间观念的不同理解,但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学会了尊重差异、求同存异,最终顺利完成谈判。这些练习,让我们在面对真实的跨文化交流时,多了一份自信与从容。




三、旅行:文化的实地触摸
课堂之外,每周的旅行更是让我们将对英国文化的认知,从书本与讲述中,延伸到实地触摸与感受。
第一周,利物浦的音乐气息与狼队的体育热情,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在披头士纪念馆,我们沿着乐队的成长轨迹,从他们早期演出的小酒馆照片,到后来风靡全球的唱片、海报,仿佛亲历了那股 “披头士狂潮”。纪念馆里还播放着乐队的经典歌曲,《Let It Be》的旋律响起时,同行的同学不禁轻轻跟着哼唱,音乐无国界的力量在此刻尽显。





狼队的主场之行,让我们感受到英国足球文化的火热。球场外,我们看到视频里的球迷们穿着球队的球衣,脸上画着队徽,兴奋地讨论着即将开始的比赛;球场内,巨大的队旗飘扬,解说员激情的解说声、球迷们震耳欲聋的呐喊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无比热烈的氛围。即使对足球了解不深,也能被这种纯粹的热爱所感染。
周末的伦敦之旅,更是一场文化的饕餮盛宴。白金汉宫的庄严宏伟,在街头的游行,士兵们穿着制服,戴着高帽,迈着整齐的步伐,动作精准而富有仪式感,周围的游客纷纷举起相机记录这一时刻。大英博物馆里,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文物让人目不暇接,中国的九龙壁,小玉壶,青铜器等、埃及的木乃伊、希腊的雕塑,在同一空间里诉说着人类文明的多元与灿烂。我们在博物馆里流连许久,每一件文物都像是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不同文明的过去与辉煌。



第二周,切斯特的历史厚重与伯明翰的现代活力,形成鲜明对比。切斯特的古罗马城墙是这座城市历史的见证者,城墙由巨大的石块砌成,历经岁月的侵蚀,表面布满了痕迹。我们沿着城墙漫步,想象着千年前罗马士兵在此守卫的场景。城内的都铎式建筑,黑木白墙,造型古朴,仿佛将我们带回了中世纪,我们还去了那里很有名的购物中心,买了很多纪念品,很开心。



而伯明翰则是另一番景象,作为英国的第二大城市,这里高楼林立,街道上车水马龙。我们参观了伯明翰图书馆,这座现代化的建筑外观独特,内部设计更是充满创意,大量的藏书与先进的设施,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与阅读空间。城市里的运河区,经过改造后,成为了集餐饮、娱乐艺术于一体的时尚区域,古老的运河与现代的建筑、休闲的人群相互映衬,展现出城市发展的活力与创新。

周末赴爱丁堡,正遇艺术节。皇家英里大道上,风笛声裹着清冽,街头戏剧引游人围聚,斑斓海报招展,整座城浸在鲜活艺术里。选条格纹围巾作纪念,指尖触到山野气息。登死火山岩上的城堡,灰石墙载着六百年时光,古炮、王冠珠宝藏着过往。堡顶俯瞰,老城屋顶如褐浪,艺术节喧嚣与古堡沉静交织,成了独特回响。


第三周的剑桥之行,是整个夏令营的 “压轴大戏”。康河泛舟,是必不可少的体验。撑篙人站在船尾,熟练地用长篙撑着小船在河面上滑行,河水清澈见底,能看到河底的水草随波摇曳。两岸是剑桥大学的各个学院,建筑风格各异,有的古朴典雅,有的现代简洁。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美不胜收。我们不禁背诵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诗句与眼前的美景完美融合。下船后,我们参观了剑桥大学的多个学院,三一学院的牛顿苹果树、国王学院的礼拜堂,每一处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动人的故事。在剑桥的校园里,随处可见抱着书本、步履匆匆的学生,那种浓厚的学术氛围,让人心生敬畏与向往。
四、文化差异的思考与融合
在这三周的研学中,中英文化的差异处处可见,也引发了我们许多思考。饮食上,英国的饮食相对简单,冷食较多,而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烹饪方式多样,热食为主,讲究色香味俱全。但在胡弗汉顿大学的食堂里,我们也发现了融合的身影,有提供中式炒饭、面条的窗口,深受中国学生的喜爱,也有英国学生好奇地尝试,这种饮食的交流与融合,正是文化相互影响的体现。交流方式上,英国人表达相对含蓄,注重礼貌与距离感,而中国人则更为直接、热情。记得有一次,我们和英国同学一起做小组作业,一开始大家都有些拘谨,随着交流的深入,我们学会了理解彼此的表达方式,英国同学欣赏我们的热情与活力,我们也学习他们的礼貌与严谨,合作变得越来越顺畅。

五、结语:文化的种子与未来的期许
三周的英国研学之旅,短暂却无比充实。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这段经历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热爱文化、尊重差异的种子。它让我明白,世界是多元的,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未来,我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不同的文化,在交流与碰撞中,拓宽自己的视野,让自己的心灵更加丰富与包容。而这段在胡弗汉顿大学夏令营的美好回忆,也将永远珍藏在我的记忆深处,成为我成长道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