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本人有幸通过学校项目,前往英国胡弗汉顿大学进行了为期三周的暑期研学。本次研学活动深度融合了学术课程与文化沉浸,不仅提升了我的语言能力与跨文化交际素养,更通过实地探访英格兰多座历史名城与文化地标,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从书斋走向世界。作为英语师范专业的学生,我们的大部分学习集中于语言本体、文学经典与教学理论的研读。然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鲜活的社会实践。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并期望未来能将其精髓传授给学生,就必须深入其产生的文化土壤之中。本次赴英研学项目,正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将课堂上的“纸上得来”转变为旅途中的“亲身体验”,去聆听、去对话、去感受一个真实的、立体的英国。
学术浸润——在英提升语言之艺。胡弗汉顿大学的学习生活是本次研学的核心。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们一同上课,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实践。课堂氛围开放而互动,鼓励我们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我们英语专业的学生,课程设计尤其注重语言的实用性与文化内涵。
在纯英语的学术环境中,我的听力与口语能力经历了从适应到熟练的快速提升。从最初需要全神贯注才能跟上语速,到后期能够轻松参与小组讨论甚至开玩笑,这种进步是沉浸式环境带来的最直接馈赠。同时,老师们地道的表达方式、严谨的学术用语以及英伦独特的幽默感,都为我未来的教学生涯提供了鲜活的教学语料和风格借鉴。我深刻认识到,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法词汇,更要传递语言背后的思维逻辑与文化韵味。
文化行走——在足迹中丈量历史之重。“读万卷书”赋予我们知识的高度,“行万里路”则拓展我们视野的广度。本次研学的另一大亮点,便是系统而丰富的文化考察活动。我们跟随学校组织,进行了一系列精心安排的旅行,每一次出行都是一堂移动的文化课。
感受现代足球与工业精神。对狼队足球俱乐部的参观,让我们感受到了英国深厚的足球文化以及其作为社区精神纽带的重要性。而伯明翰作为工业革命的心脏,其博物馆与城市风貌则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改变世界的历史,让我们对英国乃至全球的现代化进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聆听海洋帝国的回响。利物浦与切斯特两座城市,则展现了英国历史的另一面。利物浦的阿尔伯特码头、披头士故事博物馆,既是 Maritime history(海洋历史)的见证,也是现代流行文化的朝圣地。切斯特的古罗马城墙与都铎式建筑,则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不列颠岛绵长历史中的不同断层。
接受来自学术圣殿的启迪。剑桥之旅无疑是最令人心潮澎湃的一站。漫步于康河畔,仰望国王学院礼拜堂的恢弘,感受空气中弥漫的学术自由与历史厚重感,我对高等教育的意义有了新的敬畏。作为师范生,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剑桥的每一块石头似乎都在给予我启示。


同时,不乏还有自主探索的乐趣。超越既定行程,与朋友们主动探索伦敦和多佛白崖的经历同样宝贵。在国家美术馆与真迹面对面,在伦敦西区感受戏剧的魅力,在白崖俯瞰英吉利海峡的壮阔,这些自主规划的经历极大地锻炼了我的独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



三周的研学短暂却充实,其带来的影响是深远而多维的。语言能力的质的飞跃:沉浸式的环境是最好的语言催化剂。我学会了在真实生活场景中运用语言,理解了更多俚语和文化暗号,口语表达的流利度与自信心显著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深化:我学会了不再以自己文化的标准去简单评判他者,而是以更加开放、包容和理解的心态去观察和适应文化差异。这与外语教育中强调的“跨文化能力”核心素养完全契合;独立性与全球视野的提升:独自在异国他乡生活学习,处理各类事务,极大地提升了我的独立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与各国同学的交流,让我拥有了更开阔的国际视野,学会了从全球角度看问题;对师范专业的再认识:此行让我深刻体会到,未来的英语教学绝不仅仅是语言技能的培训。我渴望成为一名文化的桥梁,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融入未来的课堂,让学生们不仅能“说英语”,更能“懂文化”,拥有与世界对话的能力和胸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训在这次的英国研学之旅中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胡弗汉顿大学的课堂是“读万卷书”的延伸,而足迹所至的每一座城市都是“行万里路”的实践。二者相辅相成,让我对英语语言、英国文化以及自身专业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认知。
此行不仅是一次学习之旅,更是一次成长之旅和启蒙之旅。它坚定了我从事英语教育事业的决心,并为我指明了未来努力的方向:不断学习,持续探索,努力成为一名具备国际视野、深厚文化素养和高度专业能力的英语教师,将更广阔的世界带入我的课堂。衷心感谢学校提供的这次宝贵机会,这段经历必将成为我人生与职业道路上最熠熠生辉的财富之一。